WFU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書籍 / 青島東路三號 / 讀後心得

讀者:彭勝棫





難以動筆


這本書看完後,心情頗為沉重,思緒紛亂,一時間不知道要如何動筆。一個星期後再重看一次,再隔三天後才動筆。

本以為這是本講述 228 事件的自傳,但閱讀後才知道,這本書的背景原來是描述 50 年代那個白色恐怖統治時代的無奈與必然。


必然性或是偶然性


說是"必然",這是因為整個 1950 年代國際局勢使然。當時中國共產黨已取得全面優勢,而退守台灣的軍政人員為了保住政權,必然會用撤退前已在其他省分做過的方法,更加極端地施行恐怖統治手法。而稍晚,南韓的李承晚政府、南越的吳廷琰政府,也做過同樣的清洗。

將目光拉到他們的死敵,中國共產黨統一中國後的清洗,北韓共產金日成、統一後的越共政府,其國民也經歷相同過程的清算,只是慘烈程度不一而已。

其實這六個政府都是類專制主義型的政府,掌有軍權,發展到後來不是一黨專政,就是軍事專政。從這個部份看其實他們都是一樣的。雖然表面上看來差異只在於生活型態立場(共產與反共產)的對立,但拿掉這一部分,他們又都長得極其相似。

國家間軍事對立,與白色恐怖統治,兩者並無邏輯必然,但在 50、60 年代的情勢下,讓這個機率變得極大化。

但就算是有必然性,這也不是加害者可以用來合理化自己犯行,用以托辭推搪的理由。


父母的耳提面命


台灣白色恐怖統治時代的影響絕對不是我們 70、80 年代後出生的我們可以想像的。但我們上一代的父母、祖父母可是真真實實的經歷過,他們很少提起這段歷史。

但印象中我父母,在我成長過程中,不斷跳針的告誡我們兄弟姊妹,千萬不要做政治人物、警察、軍人。在我工作後,他們不時又要我們傳下去,要告戒子子孫孫不要做"政治人物、警察、軍人"。以前我隱約知道白色恐怖的存在,但沒有細思為什麼不能做這些工作?

現在了解老人家的想法,這三類職業並非不好,以老人家的經驗法則,在這些個職務上(有刀槍或實權),有時的作為與決定,你會身不由己,必須聽命行事,即使這是個錯誤的命令。也有人說你可以選擇不聽命行事啊,是啊!既然知道早晚會有這一天,當初又何必跳入自尋煩惱呢!


如果你是顏世鴻,你會怎麼做?


家族面向


  • 你身為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人(但又有機會長期於大陸、台灣兩地生活),你有不同於台灣民眾的體驗與視野。
  • 你年紀很小,就知道父親及諸位舅舅是台灣革命同盟、中國國民黨的成員,他們反日,阿公那一代也反日,你是否心中對日本也有相同的想法?
  • 你的家族舅舅都在大陸,表兄姊妹有很多人轉成中國籍,只餘部分還是日籍(台灣籍),會影響你的想法嗎?


這張圖閱讀思考,要先了解上面人物的出生地、活動地與生活時期(清朝、日治、民國)

國族面向


  • 在台灣你被日本人視為「清國奴」,在中國你被表兄妹諷刺為「日本人」,你到底是誰?
  • 好不容易等到日本戰敗,你到基隆港迎接到的心中祖國的正義之師,實際上卻是裝備如乞丐的軍隊。
  • 你渴望的祖國政府(中國國民黨)在施政作為上,在台灣引發 228 事件、台灣經濟破產...等,他們好像在中國大陸也節節敗退,共產黨也許隨時會渡海解放台灣。
  • 共產黨的理念對於那個年代的青年都具有"公平正義"的幻想魔力,或許你隱約知道大陸舅舅家的表姊表妹已有人加入共產黨。


事後諸葛


我們在六七十年後回看當初顏醫師在 1950 年代所做的決定,一定覺得很不智(父親是國民黨員,也有擔任官職,你是鬼遮眼嗎?要加入共產黨!...)。但無論我們怎麼論說分析,我們都不是當事人,不處在那個時空,都是事後諸葛。

深入了解家庭、交友及當時時空背景,有時會發現人們在某個時期,某個背景下做的決定,看似都是偶然間的決定,但其實都是機緣成熟的必然結果。(即使後悔,也是當時接收資訊如此,在判斷下做出必然的決定)

因此,真心替顏醫師、葉盛吉及其他的受害者,他們身處在大時代下,在日本、中國、台灣的時代格局糾葛下的遭遇,感到萬分惋惜與哀默。

其實,那個時代青年的愛國理想並不複雜,如果拉高站在制高點看其實幾乎是一樣的,不外乎期盼一個更好更正義的新國家。只是你的新國家夢與我的新國家夢實現方式不同,而在不對的土地上,做錯夢,站錯位,是滅頂之災。(這個"錯",不一定真的是錯,威權者認為是錯那就是錯)

活下的人,半世紀後,再回首自己當時所堅信的信念與自己當時所受的遭遇,對照 90 年代後兩岸開放交流的種種社會氛圍與意識形態的變化,一定會大嘆:這真是個荒謬的年代啊!


完成這張圖表後,才發現書後附錄有作者的相關年表Orz


不一樣的歷史既視感


顏醫師在本書對於白色恐怖的描述,其實很理性,少有血腥驚悚的描述,但"早庭"唱名的緊張氛圍感還是描述的令人窒息。

在各時期關押場所的生活描述也並非我們所常聽聞的虐囚、刑求...悲慘牢獄遭遇等。更多的是普通平日生活狀況的描述,這也應該是很樸素的紀錄。

我不會懷疑顏醫師的紀錄,也不會懷疑其他受害者的紀錄。

因為我知道即使是同樣一件事在不同背景人的感知上,可能是天差地別。當身體失去自由,但精神信念世界專注點的不同,即使身處同牢房,其實兩人是真正處於不同世界。被關押中,自覺有罪與自認被冤枉的人,兩者的感官與情緒覺知是會自主無限放大,也可能被無限縮小。

同樣的,從微觀底層施行面來看,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的加害實行者是不同的人,只要是"人"就是會有多樣性,各地軍警、庭訊人員與監獄管理者...也不同,對於處置標準也可能天差地別。因此各地各時期受難者感知紀錄的差異本是正常,但他們紀錄的都是他們生命真實的歷程,這就夠了。

這一段是我對於顏醫師本書理性筆觸佩服之處的個人見解。


惡法導致白色恐怖加劇


書中有提到 1950 年 6 月 14 日,公佈的"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裡面的條文讓顏醫師不敢回台南老家以免牽連家人,在葉盛吉被捕後,反而斷了他自首之路。

而且依據這個條例,只要是匪諜嫌疑者,逮捕後不管犯罪事實輕重,一律由匪諜案件審判機關審理。翻成白話就是只要被牽連到的人都必須接受軍法審判,而不是正常司法系統審理。

大家為求自保,告密者比比皆是,且因須連保,這樣又造成更多人被牽連。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感盡失,而國家公權力則被大量濫用,許多人其實不是匪諜,而是對統治者有異見,只要讓人去檢舉他,立刻就可以逮捕有異見者,達到噤言的目的。

而本條例第 14 條規定:「沒收匪諜之財產,得提百分之三十作告密檢舉人之獎金,百分之三十五作承辦出力人員之獎金及破案費用,其餘解繳國庫。」這根本是黑心者發大財的絕佳機會,告密檢舉人願打,承辦出力人員願挨,形成緊密共犯結構,這也造成當時冤、錯、假案不斷發生。

這個條例直到 1991 年 5 月 16 日才廢止,期間長達 40 年,堪稱可列入金氏世界紀錄的"為期最長"的戡亂條款。最悲慘的是雖然條例已廢止,但在許多人的心中還是留下恐懼的陰影,並持續散發暗黑影響力,時刻制約人們的言行。


資料來源:青島東路三號第 162 頁


轉型正義要持續認真做


這段白色恐怖統治時代,造成大量的冤獄及受難者。而最近社會上對於轉型正義的做法有許多討論與爭論,我就不再贅述。

但看德國的做法,我們就可知道現在為轉型正義所做的努力,是會更有助於幫助大家跳脫仇恨的循環。若我們這一代人可以完成的話,就不要留給下一代煩惱了。




這段歷史的反思


台灣經歷過的這段白色恐怖歷史,在往後的歲月是否會有再次發生的可能?

我一廂情願地認為應該不太可能了,在這個網路發達時代,機率很低。後來,再思考一下,我也許太樂觀了。"人性"十分複雜,也十分容易操弄。如果我們沒有勇氣面對這段歷史,將來還是有可能重蹈覆轍的。

我借用林育立《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這本書第三章的一小段內文作為本文的結尾。

釐清(註1)不堪的過去需要勇氣,史塔西檔案局給民眾翻閱自己案底的機會,
迫使加害者面對責任,也讓受害者直視人性的黑暗,
從此雙方都不用繼續活在欺騙中,提高對話的意願。
當社會持續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過去的不正義和不人道,
對是非和公義的想像漸趨一致時,自然就能告別陰謀論和對立,走出獨裁。
註1:釐清的重點放在真相與結構面的揭露,避免二分法式的清算和道德審判。

延伸閱讀


析世鑒  │  顏世鴻先生訪問稿

姚泓汎  │ 《青島東路三號》:被囚禁的靈魂

姚侑廷  │《青島東路三號》(上):白色恐怖年代的第一手資料

姚侑廷  │《青島東路三號》(下):有關學習,大神教我們的事

書籍推薦  │ 青島東路三號:我的百年之憶及台灣的荒謬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