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線上讀書會】階級世代:教育現場的觀察與思考│個人會後記錄

作者:彭勝棫


右上角綠色Logo,是"蚊子王"為本次直播專門設計的,超用心!


感謝有你們


首先感謝蔡校長邀請我,參與本次直播,讓我有機會與王姿文醫師李郁璇老師陳璽元老師一起共同學習。過程前中後都有滿滿收穫,感謝有你們的陪伴與提攜。


奇妙的體驗經歷


第一次參與直播活動,其實很緊張,但又很新奇。雖然事前有連線測試,但當日現場上線的臨場感還是震撼衝擊的。而且連線時,察覺對話連線與 FB 直播還是有秒差,雖然也是預料中,但現場直觀的體驗還是非常特別。


校長給我的題目


【想請分享的是,作為輔導主任,觀察孩子的出身家庭與後續表現,您認為有沒有差異?而這些差異,你認為作為出身比較辛苦的孩子,他有哪些機會可以趕上?是貴人?是自己的天資?是自己的造化還是努力?】

校長其實是在 9/28 教師節深夜給出邀請,距離 10/6 直播只有短暫的幾天,內部直播流程指示給我簡述 5 分鐘,一開始心想 5 分鐘的內容很好準備,但開始準備後才發現,許多概念 5 分鐘要完整論述的確不容易。真是燒腦啊!

還好!這個會後個人紀錄沒有篇幅限制XD。


孩子的出身家庭與後續表現,是否有差異?


其實各項實證研究都證明孩子的出身家庭與其後續表現有非常大的差異,我個人認為重點在經濟問題。

弱勢家庭相對於經濟較好的家庭,不論是"資源"或是"機會",都差太多了。

舉兩個例子分享:

像是寫【回家作業】就有階級的差異:其實孩子的作業在家長的陪伴下,通常能很快完成,但弱勢家庭的家長常常忙於工作,或是沒有陪伴的概念。當家長沒這能力或時間來幫忙完成作業時,孩子長期積累的能力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大家都知道,國中小學生的英語能力表現呈現雙峰現象,從中也看得出家庭社經階級的差異,雖說弱勢家庭學生不是沒有在高分群中,但數量相對較少;而低分組中出現弱勢家庭學生的數量,相對而言多出許多。

以上兩個例子,歸根究柢還是經濟問題,許多中產階級或經濟優渥家庭,可能一樣因工作忙碌無法做到【陪伴】,但卻可用金錢讓孩子上安親班或是單獨聘請家教來彌平陪伴缺損。另外英語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


出身較辛苦的孩子,有何機會可以趕上?


弱勢家庭的孩子,無論是資源和機會都比較少,雖然要在短時間趕上有些困難,但長期來看還是有機會。主要有三個思考方向:


 打破經濟弱勢的慣性 

我的建議是:如果家中經濟狀況不許可,就不要立刻去念大學,先走技職或是手藝人路線。先學得一技之長,用以賺取足夠的薪資,來翻轉家中經濟。等到經濟狀況好轉,在工作上發現有不足時,再回去進修,或許是比較實際的選擇。英雄不怕出身低,不要被學歷觀念綁架。

而且學歷不代表實力,大學生的起薪其實很低,對於改善家中經濟環境的幫助不大,所以才會建議以習得一技之長為優先考量,只有先打破經濟弱勢的慣性,這代或是下一代,才有翻身的可能。


 善用網路學習資源 


階級世代這本書和羅胖的邏輯思維都強調網路使用其實會加大社會階級的鴻溝。

原因為弱勢家庭,通常缺乏「數位理解的能力」,不太懂得在網路上找有用的資訊,只把網路用在玩樂之上,如玩遊戲、看電視劇;而高社經家庭,因有大人的引導,會知道把網路運用於學習、教育、人際參與及健康...等方面。差距及鴻溝由此而來。

但若是聚焦於弱勢學生身上時,網路資源的「便利」與「免費」兩個特性,對缺乏資源及機會的弱勢學生的幫助就相當的大。就拿「水電」來說,如果在 Youtube 上面搜尋如何做水電,將會得到近三萬筆結果。可見若有心學習的話,不用花很多錢就可以學到專門的技能,從而能得到更多成功的機會。


 結合非主流文化 


許多原住民與外配家庭的孩子,在我們台灣的主流文化中,屬於相對較為弱勢的族群。但是在現今這個分眾的社會,這些非主流文化也是有機會蛻變成強勢文化。

我的建議是,可以向上一代學習該族的文化及語言。關鍵點為聚焦於我有什麼資源,就把它用到最好。(而不是關注於我沒有什麼)

像是許多原民風的手工藝作品,就是將文化的元素融入自己的創作中,產生新的市場。加入自己族風的料理、藝術、歌曲、文創、旅遊體驗活動...等,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而在語言的部分,台灣的外籍配偶以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為大宗,在這近三十幾年來已有十多萬人,也就是說有十多萬個家庭,這些外配的子女,如果能和父母學習當地語言,會聽、會說,甚至會書寫,便有機會在未來求職與工作時,製造差異化,創造優勢。



簡單來說,就是把這份多元的條件,當作塑造自己差異化的強項,弱勢家庭應該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擁有的資源身上。


如何突破環境的困境


校長問:如何突破環境的困境,是貴人?是自己的天資?是自己的造化還是努力?

我的答案是靠孩子自己的努力,貴人才會出現。

但在直播前我對於弱勢孩子突破環境的困境,整體是比較不看好的,也許少數能成功,但多數並不容易。原因為在長時間的教育現場實際的弱勢家庭訪查中,覺察這困難度很高。

文化資產會有明顯的代間傳遞,也就是親代傳遞給子代。若無太強的機會點,其實不容易翻轉。

但聽到郁璇老師所提供的觀點,有經驗的老師可以透過讓孩子不斷體驗成功的經驗,有機會讓孩子擺脫環境影響的力量。

悲觀地來看,弱勢家庭的環境會有慣性,要克服環境的牽引與慣性,需要強大的勇氣與意志力。

樂觀地來看,生命會有無限可能,生命總會找到出口的!

至於貴人的部分,很多老師覺得自己不是學生的貴人,畢竟老師能做的事情有限,但有很多弱勢學生都認為,老師是其成長過程中的貴人。或許是因為其生長歷程中,貴人較少,因為這種稀缺性,才會印象深刻。

因此可以發現,那些事業有成願意的捐錢的校友,很多出身於較為困苦的環境,會對老師給予的鼓勵感激在心,長大後有著回饋學校的使命感。


思考校長為什麼要辦這場直播讀書會


其實讀書會前,有人提問,內容大概是,討論弱勢家庭對於我們這個社群有用嗎?直播時也有人問:今天真有弱勢家庭來看直播嗎?其實雖然不是很多人直接提到這個點,但我想收視群中應該也有很多人有這個疑問?

但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麼校長要辦這場讀書會?應該有隱而未言的意義,只是校長沒有說出來而已。

我的思考點如下:
  • 本次主題【階級世代】這本書的結論,並不只是探討階級世代的機會不公平。
  • 其實作者以嚴謹的研究法及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目的要喚醒大家對於弱勢家庭的關心。如果對弱勢小孩漠不關心,整個社會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生產力、產值的損失,龐大的醫療費用,治安風險),其代價遠遠超過於幫他們的成本。
  • 本次讀書會校長聚焦在弱勢關懷,對於三位老師的提問也圍繞在這個點上,其實校長的目的已不言而喻。
  • 社群中的大家,都是對社會具有影響力。透過這次直播讀書會,了解問題後,可以思考個人與團體可以如何協助弱勢孩子,來改變他們的未來。
  •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能量無窮。

讀書會的目的在於:了解問題 → 反思 → 行動 → 解決問題。行動才是正解,幫助別人的孩子,其實就是幫助自己與自己的孩子,讓我們行動成為所有孩子的"貴人"吧!


後記


我起初只是很好奇校長辦階級世代讀書會的目的,期間我們 5 位參與者交流,會後整理資料時,突然間想到校長可能的目的,因此就把它寫在文章中,沒想到會引出校長的肺腑之言,更讓我佩服校長長期關注弱勢學生的用心。


金句摘要:
  • 過程中,誰是改變我的貴人,當時我的感覺如何?為什麼有些我們以為的貴人,不願意幫助我們,而有些我們一開始以為只是過客的人,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 我們一定在某些面向,是「相對弱勢」,所以,關懷弱勢,其實是關懷自己,站在弱勢的立場思考,其實,也是替自己思考。




延伸閱讀